好高騖遠:缺乏經驗成就業瓶頸
從零開始:技能實習可脫穎而出
日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專業應屆畢業生王希曦收獲了一份喜悅——東方通信公司和她簽訂了就業協議。“我們簽下的這幾位畢業生,已經在公司的交換網絡、無線集群等部門實習了一段時間,實習表現比較突出。”東信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俞芳紅告訴記者:“通過杭州市開展的大學生實訓,每年總有數百名應屆畢業生來我們這里實習。”
據了解,中美兩國大學都有在校大學生實習制度。在美國,大學生學習實踐要通過the STTEP和service learning項目。無論是何種項目,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實習機會學生可以挑;二是學生實習有收入。
而在中國,缺乏經驗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因此,強化實習是彌補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力措施。但目前很多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習缺乏認同感。據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組對106家用人單位的調查,愿意接受大學生實習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
目前,杭州市正在實行的大學生實訓工作,通過見習學員生活補貼、見習學員的綜合商業保險補貼、見習基地訓練費補貼、留用獎勵等一系列政府補貼,來形成社會共識并推動企業接收和留用實習生的積極性,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
美國:學生求職需教師推薦信
中國:不妨借鑒這一做法
學生找工作有點像申請北美研究生,需要推薦信。推薦信是由教授寫的關于對該學生的客觀評價,所以學生在校的表現顯得特別重要。美國教授評價學生好壞很客觀,不好的方面會如實寫上。因此,推薦信給企業擇優選擇人才提供了方便。
不過,這一方式,在國內并沒有流行起來。“我們一般不會向學生索要導師推薦信。”士蘭微電子人力資源部經理陳麗告訴記者。
顯然,對于推薦信這回事,企業的HR(人力資源)經理還是心存疑慮的。“如果導師是真心的描述客觀情況,我們肯定是歡迎的。就怕是學生自己寫好打印好,再讓導師簽個字,那就沒有意思了。”陳麗說。
事實上,中國固有的“人情”風氣,也許會讓老師們礙于情面只說好話。另外,老師們可能為了提高該校的就業率更傾向于著重強調學生的優點,忽視學生的不足。這必然會導致企業懷疑推薦信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如果高校能在這一方面取得突破,對大學生就業將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