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跨越,教育、人才要先行。
隨著海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逐漸顯現。
以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為目標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為例,“十二五”期間,平潭將投資2500億元人民幣,快速拉動產業建設與城市建設,帶來對實用型人才的渴求。近期,福建省公務員局就發布消息:平潭今年急需城市規劃、建筑工程,環境監測,公路橋梁、港口工程,經貿等人才。
如何快速培養高質、實用人才,顯得格外關鍵。閩臺教育交流合作就是一條又好又快的出路。
兩岸教育交流合作,我省有深厚基礎,創多項大陸第一。近日,記者走讀海西,又挖掘到閩臺教育交流先行先試的新故事。
【關鍵詞】平潭大學
臺灣高校派教師來福建授課
“我對福建方面合作辦學誠意印象尤其深刻。”談起兩岸合作辦學,臺灣世新大學公共事務副校長熊杰如是說。
去年上半年,熊杰來閩參加一次學術論壇時,與福建師大談到合作辦學事宜,雙方一拍即合,立即啟動相關運作。去年秋季,海峽旅游學院就順利揭牌并招生。目前有100多名學生在福建師大旗山校區就讀。等到明年,他們將到世新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按照計劃,世新大學每學年派出4名教師到福建授課,一名老師還將出任學院副院長。
海峽旅游學院是籌建中的平潭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未來將遷址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大學其他幾個二級學院——健康學院、海峽理工學院、海峽工程學院正在加緊商談建設中,均采用閩臺高校合作辦學的模式。
為平潭發展儲備人才
熊杰說,自去年以來,他先后三次去過平潭,每一次去都發現平潭又有了驚人的變化,高速公路通車,各個工地建設熱火朝天,平潭“就像‘變臉’一樣”。
因為親眼見到了“平潭速度”,感受到福建對平潭的大力投入,熊杰對平潭未來的發展頗有信心。他建議,在平潭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要抓住“先行先試”的機遇,大膽探索兩岸聯合辦學的新模式,突破體制、機制等因素的制約,拓寬院系和學科的設置范圍,擴大招生規模,為平潭將來諸多高科技產業發展儲備力量、貢獻人才。
“合作辦學是兩岸教育交流最重要的突破。”熊杰說,兩岸高校合作辦學,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學生則可以同時接觸和吸收來自海峽兩岸的教育環境和理念。他舉例說,世新大學在觀光管理、休閑休憩等方面具有學科優勢,通過合作辦學,學生在大陸就能學習到臺灣的優勢學科。通過兩岸合作,取長補短,學院將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高端旅游人才。
“當地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對平潭非常重要。”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顧瑩華說,以臺灣新竹科技園區為例,臺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新竹科技園區,當地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為科技園區培養和輸送人才。經過二十多年發展,新竹成為“臺灣硅谷”,這里少不了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