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統計數據表明,隨著經濟的企穩回升,今年畢業生的就業率會應聲而漲。但挨近年末的一場場招聘會上,求職者們的境遇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改善。或在烈日下暴曬、或在冷風中翹首,站到穿高跟鞋的腳發脹,熱到西裝里的襯衣變濕……用幾個小時從幾百人的長隊后面挨到面試桌前,只給你幾分鐘表現。
在高考仍然被當作適齡青年及其家庭頭等大事的國家,高校畢業生的求職經歷竟落到這等地步,相信很多有關和無關的人都不免嘆息,為什么會這樣?標準答案是高校擴招后大學生太多了,這兩年又攤上了國際金融危機,連美國總統都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束手無策,找工作能不受罪嗎?這個標準答案,并非正確答案。
個人以為,找不找得到工作是一回事,找工作的過程中受罪是另一回事。
幾天前,陪一位應屆畢業生參加了一場人才招聘會,在他排隊之時,我也把現場攤位逛了個遍。發現不少攤位前排長隊的用人單位,招聘要求都很模糊。最可笑的是,某面試官在表情倨傲地與求職者對答幾輪后,才提出對方的專業不是很合適。本來嘛,把要求說清楚一點,就可以免除很多人的排隊之苦,但有人似乎就喜歡應聘者排成一行“等候發落”的感覺。這些,恐怕不只是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在作祟吧。依我之見,在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只為了解基本情況而設的“面試”,原本就很多余。投份簡歷就能了解的信息,何必把那么多人招來一一過堂?求職者排長隊等面試,看似是求職者的悲哀,但缺乏對人才的最起碼尊重的求職過程,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種種統計數據表明,隨著經濟的企穩回升,今年畢業生的就業率會應聲而漲。但挨近年末的一場場招聘會上,求職者們的境遇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改善?;蛟诹胰障卤?、或在冷風中翹首,站到穿高跟鞋的腳發脹,熱到西裝里的襯衣變濕……用幾個小時從幾百人的長隊后面挨到面試桌前,只給你幾分鐘表現。
錢學森逝世后,據說有11位教授上書教育部,要求重視錢老提出的“我們的學校為什么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問題。在我看來,教授上書的對象錯了,而錢老的問題,主語也錯了。杰出人才并非只靠學校就能培養出來,這樣的問題也并非教育部就能解答。試想,如果錢老不是有幸在美國參與了相關領域的研發工作,回國后又被黨和國家領導人委以重任,僅靠一張某校畢業生的文憑,就能成得了中國航天之父嗎?
同理,如果我們的用人單位,所想的只是用人,而不知道善待人才、培養人才,像那些令人心寒的人才招聘會那樣,任人在冷風烈日中苦苦等候,杰出人才難道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還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正在苦等下一場招聘會。希望入場的用人單位,既然不可能給每個人一份工作,至少給他們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