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保齡球教練分別訓練各自的隊員。他們的隊員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練甲對自己的隊員說:“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隊員聽了教練的贊揚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勁,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
教練乙則對他的隊員說:“怎么搞的!還有3只沒打倒。”隊員聽了教練的指責,心里很不服氣,暗想,你咋就看不見我已經打倒的那7只。結果,教練甲訓練的隊員成績不斷上升,教練乙訓練的隊員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這個故事當然是杜撰的,但它告訴我們,贊賞和批評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異。
我們都不止一次聽到過這樣一個笑話。一位家庭主婦給客人端上米飯,客人稱贊說:“這米飯真香!”主婦興奮的告訴客人:“是我做的。”客人吃了一口,又問:“怎么糊了?”主婦的臉色驟變,趕緊解釋道:“是孩子他奶奶燒的火。”客人又吃了一口:“還有砂子!”主婦又答:“是孩子他姑淘的米。”你看,人的根性顯露出來啦。
對于贊賞,她是那么爽快的接受了下來;對于指責,她就千方百計的推托。也許您會說這位主婦特別的喜好居功而又善于委過于人,沒有普遍意義。但您只要真誠的問一問自己,難道你就喜好受到指責而討厭得到贊賞?其實,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贊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對指責時,不自覺的為自己辯護,也是正常的心理防衛機制。
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會努力去滿足下屬的這種心理需求,對下屬親切,鼓勵部下發揮創造精神,幫助部下解決困難。相反,專愛挑下屬的毛病,靠發威震懾下屬的管理者,也許真的能夠擊敗他的部下,但是,一頭暴怒的獅子領著一群綿羊,又能創造出什么事業呢?
一次同朋友談起這個話題,朋友給我講了他的哥哥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我這位朋友的哥哥叫朱玉良,在我們莒南縣農業銀行擔任財務科長,一天他與幾個同事到臨沂城辦事,在一家飯店吃午餐。
餐桌上的燒羊肘子特別合他的口味,吃光了肉他又拿起骨頭來啃。這時恰恰被這家飯店的廚師看見,問他:“怎么啃起骨頭來了?”朱玉良回答:“師傅您燒的肘子實在是太好吃啦,我實在是沒吃夠,舍不得把骨頭就這樣扔啦。”
廚師聽了這話,頓時心花怒放,當即走進廚房,端來一個新的燒羊肘子——算是他請客。這位廚師是不是有點個神經兮兮的,聽到一句好話就這樣激動不已。不,一點也不奇怪。贊賞燒羊肘子就是贊賞他的手藝,贊賞他的手藝就是肯定他的價值。還有什么能夠比得上肯定他的價值更能讓他高興的呢?我想,他得到贊賞的渴望也許很久沒有得到滿足了,畢竟世界上多的是善于抱怨得顧客,以至于他對一點點贊賞的反應就超乎尋常的強烈。
您的下屬也有著如此強烈的渴望,因為他們也好久沒得到贊賞了。面對這樣的“渴望”,您該怎樣做呢?
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中有這樣一段話:美國鋼鐵大王安祖?卡耐基選拔的第一任總裁查爾斯?史考伯說,“我認為,我那能夠使員工鼓舞起來的能力,是我所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
“再也沒有比上司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稱贊,而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么的話,就是我誠于嘉許,寬于稱道。”這就是史考伯做法。但一般人怎么做呢?正好相反。如果他不喜歡什么事,他就一心跳錯;如果他喜歡的話,他就是什么也不說。他的員工會說:“一次我做錯了,馬上就能聽到指責的聲音,第二次我做對了,絕對聽不到夸獎。”
史考伯說:“我在世界各地見到許多大人物,還沒有發現任何人——不論他多么偉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贊許的情況下,比在被批評的情況下工作成績更佳、更賣力氣的。”史考伯的信條同安祖?卡耐基于出一轍。卡耐基甚至在他的墓碑上也不忘稱贊他的下屬,他為自己撰寫的碑文是:“這里躺著的是一個知道怎樣跟他那些比他更聰明的屬下相處的人。”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積極鼓勵和消極鼓勵(主要指制裁)之間具有不對稱性。受過處罰的人不會簡單地減少做壞事的心思,充其量,不過是學會了如何逃避處罰而已。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干工作越多錯誤越多。”潛臺詞就是:為了避免錯誤,最好的辦法是“避免”工作。
這就是批評、處罰等“消極鼓勵”的后果。而“積極鼓勵”則是一項開發寶藏的工作。受到積極鼓勵的行為會逐漸占去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會導致一種自然的演變過程,員工身上的一個閃光點會放大成為耀眼的光輝,同時還會“擠掉”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