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平潭島人才網

手機APP
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薪聞 > HR社區 > 薪酬制度 > 2009事業單位績效工資
2009事業單位績效工資
作者: 時間:2009/12/3 閱讀:1989次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同時對義務教育學校離退休人員發放生活補貼。

    崗位等級:三類崗位 各分等級

    依據崗位性質、職責任務和任職條件不同,結合我市實際,對三類崗位劃分了通用的等級。

    管理崗位按現行的縣處級正職到辦事員分為6個級別,即五至十級職員崗位,依次分別對應事業單位現行的處級正職、處級副職、科級正職、科級副職、科員、辦事員。

    專業技術崗位分為13個等級,包括高級崗位、中級崗位、初級崗位。其中高級崗位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為一至七級,其中正高級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副高級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由高到低分為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由高到低分為十一至十三級。

    工勤技能崗位分技術工崗位和普通工崗位。技術工崗位分5個等級,由高到低分為一至五級,依次分別對應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普通工崗位不分等級。

    崗位結構:按照政策 優化配置

    根據國家規定的1:3:6的總體控制目標,市人事局根據上級文件規定,對全市事業單位專業技術高、中、初級崗位制定了首次設崗的分級控制目標,市本級事業單位為1.5:4:4.5,縣(市、區)事業單位為0.3:3.5:6.2。

    其中,高級、中級、初級崗位內部不同等級崗位之間的結構比例,全市總體控制目標為:三級、四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1:2,五級、六級、七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2:4:4,八級、九級、十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3:4:3,十一級、十二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5:5

    什么是績效工資?

    績效工資,又稱績效加薪、獎勵工資(Merit pay)或與評估掛鉤的工資(Appraisal related pay),是以職工被聘上崗的工作崗位為主,根據崗位技術含量、責任大小、勞動強度和環境優劣確定崗級,以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力價位確定工資總量,以職工的勞動成果為依據支付勞動報酬,是勞動制度、人事制度與工資制度密切結合的工資制度。

    用馬克思的三種勞動論來說,績效工資主要是根據員工的第三種勞動即凝固勞動來支付工資,是典型的以成果論英雄,以實際的、最終的勞動成果確定員工薪酬的工資制度。主要有計件工資制、傭金制等形式??冃ЧべY從本義上說,應是根據工作成績和勞動效率。但在實踐中,由于績效的定量不易操作,所以除了計件工資和傭金制外,更多是指依據雇員績效而增發的獎勵性工資。

    績效工資制度的前身是計件工資,但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工資與產品數量掛鉤的工資形式,而是建立在科學的工資標準和管理程序基礎上的工資體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將雇員的薪酬收入與個人業績掛鉤。業績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比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內涵更為寬泛,它不僅包括產品數量和質量,還包括雇員對企業其他貢獻。企業支付給雇員的業績工資雖然也包括基本工資、獎金和福利等幾項主要內容,但各自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根據美國1991年《財富》雜志對 500家公司的排名,35%的企業實行了以績效為基礎的工資制度,而在10年以前,僅有7%的企業實行這種辦法。

  績效工資制可以提高工作績效,若使它能更好發揮作用,雇主必須確信能有效地對工作績效進行評估。傳統的績效工資制通常是個人績效,對員工績效增加認可的形式通常是在每年規定的時間內提高基本薪資。

來源:
熱門推薦
欧美图片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