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視頻會議上,教育部對129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和219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個人”予以通報表揚,武漢科技大學榜上有名。湖北省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稱號的僅有6所高校。
截至11月10日,學校2009年畢業生就
業率達91.2%、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8%以上。近三年來,學校畢業生年終就業率均超過92%,實現畢業生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度雙高。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學校畢業生工作的重要目標,學校長期秉承“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多管齊下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目前,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已形成“學校牽線搭橋、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學院積極協調、教師全員參與、學生主動出擊”的良好局面。
校院聯合完善就業機制
“領導主抓、中心統籌、院系為主、全員參與”,是學?,F已形成的校院兩級就業工作體系。
學校成立以校長孔建益為組長,黨委副書記孫國勝,副校長顧杰,黨委常委、教務處長吳懷宇為副組長,各學院院長和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協調全校就業工作。各學院相應成立以院長為組長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完善就業機制,明確就業工作目標、思路和措施,分解任務、層層落實。
堅持實施“一把手”工程的同時,學校積極將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通過黨委常委會、校長專題辦公會、黨政聯席會等重要會議,專門研討畢業生就業工作。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每年9月召開就業工作會議,分析就業形勢、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建立長效就業機制。
為落實校院兩級就業工作體系,學校實行“就業聯系制”:校領導聯系學院、院領導聯系專業、教研室領導聯系班級、課任老師聯系畢業生。校領導每學期到所聯系學院進行就業工作調研、指導,并督促其落實就業措施、完成就業工作任務。院領導到專業,系教研室主任到班級,輔導員、班主任聯系畢業生個人,摸清每一個畢業生的就業意向。
學校鼓勵教職工推薦畢業生就業。2009年,學校教職員工利用校友資源、科研合作資源、學術合作資源等有利條件,邀請方大炭素集團、廣州JFE鋼板有限公司、浙江玉龍車業有限公司等20多家用人單位到校召開專場招聘會,與120余名畢業生達成就業協議。
多管齊下廣開就業門路
2009年,在原有基礎上,學校先后與深圳、鄂州、福州、昆山等地人事局建立人才合作關系,在上海、蘭州、東莞、深圳、遷安等地建立就業實踐基地。為開拓就業市場,學校每年撥出10余萬專項經費扶持就業市場建設,校領導、院領導帶隊到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等地開拓就業市場。
目前,學校已與武鋼、華為等160余家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各地企業中已建成20多個長期就業見習基地,有7000多家單位錄用學校畢業生。
學校采用市場化手段,充分利用校友會、行業協會資源等將用人單位“請進來”招聘;同時“走出去”和各省市人事局、人才中介機構合作,加強就業市場建設。今年,學校先后與武漢市人事局、湖北人力資源中心等單位共同舉辦8場中型和2場大型招聘會,620余家單位提供13000多個有效崗位。
今年,學校還首次嘗試舉辦網絡招聘會。與中國高校就業聯盟網聯合舉辦的“武漢科技大學2009年春季網絡招聘月”活動,吸引1000余家用人單位參加,提供崗位3000多個,并依托學校就業網實現遠程面試。
以“會”引“會”是學校開拓就業市場的一種新方式。2009年56家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武漢科技大學2009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專家論壇”,其中既有學校長期人才合作單位,也有未曾合作的新單位。學校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行業資源搭建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交流、溝通平臺。“武漢科技大學人才協作聯誼會”以協作聯誼搭建就業平臺,穩定和拓展畢業生就業市場。
就業指導以學生為本
學校已將就業指導體系納入學生培養方案,并積極探索建立五位一體的就業指導模式:大一,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三,擇業指導;大四,職前指導。創業指導貫穿大學教育始終,大三暑假就業見習指導。
學校先后邀請知名校友及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為學生舉辦就業論壇,并通過開辦就業沙龍、編輯《職前指南》輔助讀本等方式增加就業指導吸引力。
依托武漢市委統戰部在校設立的“創業輔導站”、校“創業者聯盟”及創業論壇,學校積極開展創業指導及服務。
2008年學校首次進行就業見習嘗試。2008年、2009年共派出20多支暑期就業實踐團隊、300多名學生深入用人單位實踐,熟悉單位制度、企業文化,成效顯著。參加暑期就業見習的畢業生,90%以上已與見習單位簽訂就業協議。
就業導師制是學校的又一創新。每個學院、專業至少聘請一名大型企業或知名企業的領導、專家擔任就業導師。自就業導師制度推行以來,先后有寶鋼、武鋼、攀鋼等15家單位負責人被聘為學校首批就業導師。
今年3月起,學校開設職業咨詢室,由專業教師為畢業生進行一對一就業輔導。同時,開設“網上在線咨詢室”,就業指導工作老師及時與學生在線互動;開設“網上就業指導在線課堂”,畢業生可隨時在線了解國家政策、外資企業用人觀等。
課程改革以市場為導向
人才培養質量是影響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學校通過邀請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成立人才協作聯誼會,建立專業信息預警機制,促進學校按照用人單位的需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切實推進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
對連續3年社會需求嚴重不足的專業,學校允許學生向相近專業調整、分流;同時增加相關實用課程培訓,加強實習、實踐環節。學校每年拿出60萬元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高職生,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調整培養方案保證其實訓至少在半年以上。
從2009年起,對當年畢業生協議就業率低于50%的專業,學校將適當減少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低于40%的專業將采取隔年招生的方式壓縮招生規模;低于30%或連續兩年低于35%的專業停止招生。凡就業率連續三年低于50%的學院(專業),學校在其申辦新專業以及引進教師時要從嚴控制。為適應市場需求,學校還下調文科生招生比例,由去年的33.07%下調到31%。
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學校多專業畢業生搶手。截至目前,2009屆的采礦、冶金等10多個專業的就業率高達95%;2010屆的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學、機械電子工程等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武鋼、首鋼等多家校企合作單位通過簽訂意向協議、設立獎學金、安排企業實習、開辦培訓班等方式,提前預訂學校大三學生,實施“訂單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