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一些商品“加量不加價”的促銷活動,總是能引得不少顧客哄搶。但是,將這種現象引入到職場,就不那么招人待見了。最近,我總能聽到不少職場人對此很是抱怨。陳雪好像就遭遇了這樣的狀況吧?
陳雪:算起來,我現在應該是身兼三職: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策劃,還有銷售任務在身。其實我本身只是負責人力資源工作的,后來公司的策劃離職,老板覺得我這方面能力也不差,就兼任了策劃。再接著因為銷售部任務壓身,出于控制成本的考慮老板又不想再招人,我又承擔起了一些銷售工作。這一整年下來,人忙得像個陀螺,收入卻絲毫不見漲。
清敏:近來,“節流政策”是個相當普遍的做法,大型企業如谷歌、星巴克等也都開始執行。不只是針對資深主管,事實上,更普遍的是“人事凍結”也就是“遇缺不補”,留下的工作由其他同仁共同分擔。
潛在的價值和機會
陳雪:遭遇“加量不加價”,說沒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畢竟,事情沒少做,工資沒多拿,我能如此“忍氣吞聲”,也多半是看重這背后潛藏的機會。說心里話,這一年來,我的成長速度是之前的數倍。
清敏:我這里也有這樣一個案例:在一家跨國公司任員工關系經理的何先生,今年被額外增加了一個做HR審計的職位,盡管沒有額外的薪金或補助,但他非常樂意,而且,其他同事聽說此事后,居然也主動要求加入,大家的考慮居然大致相同:不為勞動支付薪水這種節省成本的方式,確實很難讓員工感受到一個關懷的企業文化。但是做與不做,選擇的權利是在員工自己的手上,之所以感興趣,完全是因為這份工作可以增加和提高個人本身的價值。
寶華:有個朋友就跟我打趣:老板恨不得我是個變形金剛,什么缺都能補,什么事都能做!對于如此吝嗇的老板,我心里也恨啊!但我沒有反抗,支持我的動力就是:我就任由你榨取吧!等我能將所有的工作都玩轉,當你發現我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的時候,我再來跟你談條件,到時候,“新仇舊賬”一起算!
陳雪:哈哈,有時候我也這么想,萬不得已就來一點阿Q精神:能者多勞嘛!
讓自己變得達觀
寶華:當然,對于這種“加量不加價”的情況,熱衷學習和提高的樂觀者,將此視為一個接觸、學習新技能的機會;也有悲觀者認為自己陷入了被老板“拼命榨取”的深淵,消極應對;更多的人,會覺得有活干總比沒活強,畢竟,危機時期,沒活干才是最可怕的。
陳雪:當然,我不贊成只靠多干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那樣很可能只會讓人覺得你是一頭老黃牛。我曾經有一名非常聰明的朋友,她最初只是辦公室內勤,工作內容不過是打雜而已,她自然不滿足于此,私下里會經常學習銷售技巧,今年年初,因為其所在的銷售部同時有3名女同事懷孕生子,人手奇缺,她在被臨時攤派工作的那半年間,居然做出了不亞于其他同事的業績。如今,她理所當然成了一名銷售人員,收入是以前的3倍,并成功轉型。
清敏:這就是達觀者的高明之處,他們會從更高更遠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工作的變化,他們看到的不只是機會,而是將這些變化視為引領自己至下一個成功點的轉機,同時從數量、速度和質量上贏得這場游戲。
寶華: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狀況是,因為身兼數職,很多人分身無術,有名女白領就告訴我,她不得不用兩倍于正常的工作時間,來應付額外的工作,這一年來,基本處于全年無休狀態。
清敏:這里要講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以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任勞任怨分擔工作,既未為組織帶來附加價值,也未增加自己的可用性,相反,聰明工作者會想辦法增加效率,某種程度上也避開了增加工作負擔的痛苦,甚至可以享受多量又多樣的工作。
寶華:看來,遭遇“加量不加價”,當我們無力改變現狀的時候,不僅要有達觀的心態,更得有高效的方式。如果老板看到你這種出眾的表現,時機一到,他不給你加價心里都不踏實啊!